642-《中国史基础》考试大纲
一、考查目标
全日制攻读中国史硕士学位入学考试中国史基础科目考试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即从距今200万年到1949年。要求考生系统掌握中国通史及其相关学科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分析、解决历史问题。
二、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一)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三)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中国古代史 约180分
中国近现代史 约120分
(四)试卷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史料标点及分析题: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简答题:6小题,每小题15分,共90分
论述题:3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三、考查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特别是重要的历史事件、典章制度、经济措施、思想文化。
2、认真阅读和准确理解有关的基本史料,掌握学习中国史的基本方法。
3、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评价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政治、经济、文化现象。
4、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
(一)史前时期
1、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
直立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古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新人及其代表性古人类;北京人、丁村人、山顶洞人的文化特征。
2、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新石器时代及其文化特征;北粟南稻及其起源;早期的原始聚落;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的文化特征;文明曙光的出现。
3、传说时代
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禅让制;传说的历史学意义。
(二)夏商西周时期
1、夏朝
文献记载中的夏朝;考古探索中的夏文化;王权世袭制的确立;二里头文化;“九州”;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
2、商朝
商的起源与建国;盘庚迁殷;武丁中兴;“百辟”;“五服”;青铜冶铸;甲骨文。
3、西周
周的起源与建国;周公制礼作乐;封邦建国;宗法制度;厉王弭谤;国人暴动;宣王中兴;平王东迁;井田制。
(三)春秋战国时期
1、春秋
列国争霸及其实质和意义;管仲改革;弭兵之会;三桓专鲁;田氏代齐;三家分晋;铁器、牛耕与耕地拓殖;“履亩而税”;儒道学派的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六艺”。
2、战国
李悝变法;吴起变化;商鞅变法;七国争战;合纵连横;郡县制度;上计制度;金属货币的出现;都江堰与郑国渠;华夏族共同体的扩大;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及其意义;孟子、荀子、庄子、韩非、邹衍的思想;《左传》与《国语》。
(四)秦汉时期
1、秦朝
秦统一的条件和意义;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封禅;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焚坑事件;秦始皇评价;秦长城;秦始皇陵;楚汉战争;秦朝的历史地位。
2、西汉
“汉承秦制”;黄老政治实施的背景及其表现;郡国并行;文景之治;七国之乱;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体制的措施;“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太学;经今古文之争;西汉的赋役制度;耦耕和耧犁;代田法与区田法;汉武帝的财经政策;巫蛊之祸;《轮台罪己诏》;昭宣中兴;限田限奴政策;易姓受命思潮;王莽托古改制的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张骞凿空;丝绸之路;《史记》与《汉书》;乐府诗;秦汉简帛。
3、东汉
汉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事归台阁”;度田令;征辟制;谶纬;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累世公卿集团的形成;清议;党锢事件;太平道与黄巾起义;庄园经济;《四民月令》;建安文学。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
1、三国
官渡之战;《隆中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条件;“唯才是举”;九品官人法;曹魏屯田制;租调制;诸葛亮治蜀的业绩;南中平叛;领兵制和复客制;山越。
2、西晋
司马氏代魏;西晋的统一;八王之乱;占田制;荫客制;户调式;五胡内迁;《徙戎论》;流民起义;永嘉之乱;魏晋玄学产生的背景及其内容;魏晋风度。
3、十六国
十六国;胡汉分治政策;苻坚的统治政策;十六国的历史地位。
4、东晋
“王与马共天下”;门阀政治出现的条件及其特点;“侨姓”与“吴姓”;“侨置”和“土断”;桓温北伐;北府兵;淝水之战秦晋胜负的原因及其影响;孙恩卢循之乱。
5、南朝
“六朝”的含义;元嘉之治;“寒人典掌机要”;典签;“检籍”与唐寓之反齐;侯景之乱;士族的衰落;东晋南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背景及其意义;儒道佛的关系;法显与《佛国记》;山水诗与田园诗;王羲之;祖冲之。
6、北朝
北魏的建国;北魏初期的胡汉分治;宗主督护制;六镇;太和改制的背景、主要内容及其作用;儒学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九品混通”;北朝均田制的条件及其变化;寺院经济;北魏末年的反魏大起义;河阴之变;河清改制;关陇集团;《六条诏书》;府兵制;周武帝毁佛;三大石窟;北朝碑铭;《齐民要术》;《水经注》。
(六)隋唐五代时期
1、隋朝
隋朝统一的必然性;科举制的创立;三省六部制的完善;“大索貌阅”与“输籍定样”;大运河的开凿;三征高丽;瓦岗军;江都兵变;隋朝的历史地位。
2、唐朝
晋阳起兵及李唐建国;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武周革命;开元之治;政事堂;“五花判事”;勾检制度;唐代的“道”;《唐律疏议》;“三司推事”;隋唐科举制度的内容、特点及其历史意义;神策军;节度使;安史之乱;河朔三镇;元和中兴;永贞革新;甘露之变;南衙北司之争;牛李党争;大中之治;黄巢起义;朱温代唐;唐代的均田制与租庸调制;刘晏的经济改革;两税法实施的背景、内容及其历史意义;坊市制度;柜坊和飞钱;草市;唐代的“钱荒”;唐代金银器;唐三彩;《姓氏录》与士庶合流;乡里制;羁縻府州;唐蕃会盟;渤海国;遣唐使;域外宗教的传播;隋唐佛教的宗派;会昌毁佛;玄奘与《大唐西域记》;《五经正义》;道统说与复性说;《史通》与《通典》;古文运动与新乐府运动;变文与传奇;唐代的书法艺术;僧一行与孙思邈;敦煌与吐鲁番文书。
3、五代十国
五代更迭;十国分立;幽云十六州;周世宗改革;圩田。
(七)宋辽夏金元时期
1、两宋
陈桥兵变;宋朝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宋代的“路”;官职差遣;磨勘制度;《宋刑统》与《洗冤录》;宋辽澶渊之盟;宋夏庆历之盟;宋朝的“积贫积弱”;更戍法;厢军与乡兵;庆历新政;熙宁变法的背景、内容及其失败原因;元祐更化;哲宗绍述;花石纲;宋金海上之盟;靖康之难;南宋中兴四将的抗金活动;宋金绍兴和议;采石之捷;宋金隆兴和议;庆元党禁;开禧北伐;宋金嘉定和议;端平入洛;元灭南宋;五等户;和买与和籴;盐钞;买扑;经总制钱;宋代农业生产的新发展;北宋五大名窑;宋代的“商业革命”;交子;市镇的勃兴;经济中心南移的完成;市舶司;宋代社会阶层的流动;宋代书院;荆公新学;理学的五大流派;朱熹的理学思想体系;《资治通鉴》;《文献通考》;金石学;话本和南戏;勾栏瓦舍;三大发明及其影响;水运仪象台;《梦溪笔谈》;金元四大家;全真教;宋朝的历史地位。
2、辽朝
契丹的兴起与建国;西辽;斡鲁朵;投下军州;四时捺钵;北面官与南面官;契丹文。
3、西夏
党项的兴起与建国;西夏文;黑水城文献。
4、金朝
女真的兴起与建国;勃极烈制度;猛安谋克制;行台制度;天眷官制;世宗之治;蒙古灭金;牛头地;女真文。
5、元朝
蒙古的兴起与建国;蒙古的西征;四大汗国;怯薛;达鲁花赤;札鲁忽赤;四等人制;“汉法”的推行;行省制度;站赤制度;元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理;南坡之变;天历之变及其后果;元末反元起义;北元;王祯《农书》;元代的棉纺织业;诸色户计;斡脱钱;元代的“钞法”;元代大运河;延祐经理;《马可•波罗行记》;海上丝绸之路;杂居与散曲;《授时历》。
(八)明清时期
1、明朝
朱元璋建国;明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体制的强化;三司;三法司;科道;卫所制度;里甲制度;胡蓝之狱;空印案;《大明律》与《大诰》;厂卫制度;靖难之役;内阁;票拟;仁宣之治;土木之变;南宫复辟;大礼议;庚戌之变;万历新政的背景、内容及其成效;东林党;阉党;复社;明末三案;崇祯的“攘外必先安内”国策;明初恢复经济的措施;“黄册”与“鱼鳞图册”;“本色”与“折色”;“里甲正役”与“杂泛”;开中法;明中叶商品经济的高水平发展;“机户”与“机工”;一条鞭法;“三饷”;明末大起义;南明政权;“九边”;奴儿干都司;土司制度;朝贡贸易;郑和下西洋;海禁政策;嘉靖倭患;隆庆开关;耶稣会士来华;早期的“西学东渐”;阳明心学;泰州学派;市民文学;四大科学著作;《崇祯历书》;明长城;北京紫禁城。
2、清朝(1840年前)
后金的建立;萨尔浒之战;清军入关;八旗制度;绿营兵;议政王大臣会议;总督和巡抚;分守道与分巡道;秘密建储制;军机处;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平定准噶尔部叛乱;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乱;平定张格尔叛乱;土尔扈特东归;金瓶掣签制;改土归流;川楚白莲教起义;“圈地”与“投充”;清初恢复社会经济的措施;摊丁入地;永佃制;康雍乾盛世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影响;清中期人口急剧增长的条件和影响;洪亮吉的人口理论;开豁贱籍;保甲制;乡族组织;《尼布楚条约》和《恰克图条约》;闭关政策;马戛尔尼使华;广东十三行;明末清初三先生;博学鸿词科;文字狱;《四库全书》;乾嘉考据学;吴派和皖派;史考三书;《文史通义》;明清档案。
中国近现代史
一、考查目标
1、系统掌握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知识,把握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把握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3、掌握一定的史学理论知识,能够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现象。
4、通过对历史现象的认识和分析,培养人文精神、民族自豪感和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
二、考查内容
(一)鸦片战争
1、19世纪前期的中国与世界
清王朝的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觊觎中国;闭关制度;中外贸易与鸦片走私
2、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开端
禁烟运动;鸦片战争与中国军民奋勇抗英;不平等条约与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开端;新思潮的兴起
(二)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
1、太平天国运动
洪秀全与金田起义;《天朝田亩制度》与太平天国各项制度;北伐与西征;天京事变与领导集团的分裂;《资政新篇》与太平天国后期斗争;曾国藩与湘军
2、第二次鸦片战争
修约活动;亚罗船事件与马神甫事件;《瑷珲条约》、《天津条约》与《北京条约》;辛酉政变与清廷政局变动
(三)洋务运动
1、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
官办军事工业;官督商办、官商合办民用工业;交通业的发展;创建海军与筹设海防
2、私人资本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
3、兴学育才——洋务运动的深化
洋务学堂的设立;派遣幼童赴美留学;官费生徒赴欧洲留学与考察;早期维新思想
4、近代外交关系的建立
近代外事机构与体制的构建;走向世界的出访活动;驻外使领馆的设立
(四)民族危机与民族觉醒
1、从边疆危机到甲午战争
边疆危机;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及其危害;“公车上书”与反割台斗争;瓜分狂潮的形成与列强资本输出
2、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民族觉醒
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洋务运动的新动向;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早期活动;改良思潮与维新运动的兴起
3、戊戌变法运动
康有为及其变法思想;维新运动的高涨;光绪皇帝亲政与百日维新;变法运动的失败及其历史意义
(五)庚子国难与清王朝的最后改革
1、各地教案与义和团运动
反教会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义和团的成分、组织和口号;八国联军入侵与义和团运动的失败;东南互保运动;《辛丑条约》
2、从新政至预备立宪时期的政体改革
光绪末年的新政改革;预备立宪政体改革的序曲;预备立宪时期的各项改革
3、列强侵华的新形势与人民的抗争
列强掠夺中国的铁路、矿山;日俄战争与英国入侵西藏
(六)清王朝的覆亡
1、20世纪初期的中国社会与革命
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中国资产阶级的成熟和商会的涌现;民主革命与立宪运动的高涨;民主革命思潮的勃兴;孙中山早期的活动与思想;同盟会的成立及其纲领;三民主义;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2、清王朝的覆亡
革命党人的武装起义;立宪派的三次请愿活动;收回矿权、路权与保路运动
3、武昌起义与清帝退位
武昌起义;袁世凯东山再起与南北议和;袁世凯逼宫与清帝退位;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与经验
(七)晚清社会与文化
1、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开埠通商与城市近代化;物质生活的新变化;晚清婚姻家庭与习俗的变革;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
2、晚清时期的灾害与荒政
持续不绝的灾荒;灾荒的严重影响;救灾与防治
3、科举制度的废止与晚清教育改革
4、学术思想及其成果
进化论的传入;当代史研究的兴起;边疆史地与世界史地研究的兴盛;史学研究的新局面;诗与散文的繁荣;晚清小说与此间外国小说的翻译;白话文与拼音的提倡;戏剧、音乐、电影艺术的改良与引进
5、近代科学技术的引进与发展
近代科学技术的发端;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确立;近代建筑的传入与发展
(八)中华民国的建立及初期历史演变
1、中华民国的建立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清帝逊位与政权北移;国会变异与内阁更叠;独裁统治与帝制灭亡
2、军阀政治演变
军阀割据大势;新旧约法之争与府院之争;军阀政治与社会动荡;弱势外交
3、中国共产党初创与国民革命勃兴
中国共产党建立;民众运动掀起高潮;第一次国共合作;黄埔军校与平定商团叛乱;五卅运动与全社会动员;广州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南方民众运动的勃兴;武汉国民政府成立;内争与反共事件;武汉国民政府危机
4、民国初年经济、社会和文化变迁
夹缝中的财政体制;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东部城市巨变;农村社会的变动;思潮纷涌与观念冲突;新文化运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东西文化论争;新式教育的推进;舆论、学术及文艺新变化
(九)南京国民政府前十年
1、统一中国的内战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二期北伐;中原大战;武装起义与红色割据;“围剿”与反“围剿”
2、寻求政治集权
新三民主义;确定“党国”体制;强化行政与社会控制;法西斯主义泛起与特务体系构建
3、财政变革与经济发展
财经政策重大变革;金融资本国家化及其影响;十年经济建设概况
4、土地改革与乡村社会
国民政府农村政策及其失败;中共领导的农村革命;乡村改造的诸种尝试
5、多元化的文化教育
近代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城乡教育若干模式;生机勃勃的社会科学;科学技术艰难起步;三大宗教的发展
6、日本侵华与抗日初兴
九一八事变;伪满洲国统治与东北抗日;一·二八事变;日本蚕食华北;抗日救亡运动勃兴;西安事变
(十)八年抗战
1、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中日国力的对比;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
2、战略防御阶段
国共两党抗战方针;日军攻掠华北;淞沪会战与南京大屠杀;徐州会战;中共开辟敌后战场;武汉保卫战
3、战时体制变异
政治集权;战时经济体制运行;官僚资本膨胀与腐败;战时外交与世界支援
4、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侵华政策转变;汉奸势力纷起;敌后游击战争与中共政治变革;国共关系起伏;正面战场持续抵抗;中国军队入缅作战
5、抗日战争胜利
豫湘桂溃败;局部反攻与战后政治方针;日本无条件投降
6、社会变动
社会重心西移;农村经济衰落;恶性通胀与民众负担;抗战文化风起;敌后根据地社会变化;沦陷区实态
(十一)南京国民政府的终结
1、战后政治局势
战争遗留问题的处置;政治联合构想的失败;停战谈判与政协会议;民众的反内战运动
2、内战爆发
“戡乱”内战开始;制宪“国大”召开;战场的攻守转换
3、经济与社会总危机
美国独占中国市场;财政总危机;经济的艰难维持;恶性通胀与社会动荡;教育危机凸现;台湾“二二八”事件
4、结构性的政治腐败
三民主义信仰危机;国民党自我解体;权力运作无序化;“行宪”国大丑闻
5、南京国民政府崩溃
“第三条道路”的失败;“第二条战线”的斗争;人民解放军转入反攻;国共军队大决战;国民党政权退守台湾
云南大学2019年中国近现代史招生简章预计于9月公布,VIP会员将第一时间收到飞信通知!
关键字搜索:史学理论及史学史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专门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边疆学世界史 (点击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更多精彩信息,敬请访问 考试大纲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