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3-《普通化学(一)》考试大纲
《普通化学(一)》含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两个部分
适用专业: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相关专业。
试题总分:150分,其中:物理化学(不含结构化学)约100~110分,分析化学(不含仪器分析)约40~50分。
答题时间:180分钟。
考试形式:闭卷笔试。
《物理化学》部分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物理化学》课程考试旨在了解和考查学生的物理化学基本知识和原理,以及运用物理化学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程要求学生较系统地掌握物理化学基本知识,物理化学基本理论,并运用基本原理和方法解决实际物理化学问题。主要包括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相平衡、电化学、胶体与界面化学部分。
二、考试分值
《物理化学》在《普通化学(一)》中所占分值约100~110分。
三、试题题型
考试题型自下列题型中选择: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包含计算题),其中综合题必选。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 热力学第一定律及其应用
1.1. 热力学概论
热力学的目的和内容,热力学的方法和局限性,体系和环境,体系的性质,热力学平衡态和状态函数,状态方程,热和功。
1.2. 热力学第一定律
1.3. 准静态过程与可逆过程
功与过程,准静态过程,可逆过程。
1.4 焓
1.5 热容
1.6 热力学第一定律对理想气体的应用
理想气体的内能和焓,理想气体的Cp和Cv,绝热过程的功和过程方程式,理想气体的卡诺循环。
1.7 实际气体
焦耳-汤姆逊效应,实际气体的ΔH和ΔU。
1.8 热化学
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压热效应和等容热效应),反应进度,热化学方程式。
1.9 赫斯定律
1.10 几种热效应
化合物生成焓,自键估算生成焓,离子生成焓,燃烧焓,溶解热和稀释热。
1.11 反应热和温度的关系(基尔霍夫定律)
1.12 绝热反应(非等温反应)
1.1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微观说明
第二章 热力学第二定律
2.1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不可逆性)
2.2 热力学第二定律
2.3 卡诺定理
2.4 熵的概念
2.5 克劳修斯不等式与熵增原理
2.6 熵的计算
2.7 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本质和熵的统计意义
2.8 亥姆霍兹自由能和吉布斯自由能
2.9 变化的方向和平衡条件
2.10 ΔG的计算
2.11 几个热力学函数间的关系
基本公式,特性函数,麦克斯韦关系式及其应用,吉布斯自由能与温度的关系,吉布斯自由能与压力的关系。
2.12 单组分体系的两相平衡(热力学对单组分体系的应用)
克拉贝龙方程,外压与蒸气压的关系
2.13 多组分体系中物质的偏摩尔量和化学势
2.14 热力学第三定律与规定熵
热力学第三定律,规定熵,化学反应过程的熵变计算。
2.15 不可逆过程热力学简介
第三章 溶液——多组分体系热力学在溶液中的应用
3.1 溶液组成的表示法
3.2 稀溶液中的两个经验定律(拉乌尔定律和亨利定律)
3.3 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理想气体的化学势,非理性气体的化学势(逸度的概念),逸度系数。
3.4 理想溶液的定义、通性及各组分的化学势
3.5 稀溶液中各组分的化学势
3.6 理想溶液和稀溶液的微观说明
3.7 稀溶液的依数性
3.8 吉布斯-杜亥姆公式,杜亥姆-马居耳公式
3.9 非理想溶液
活度,活度的测定,渗透系数。
3.10 分配定律——溶质在两互不相容液相中的分配
第四章 相平衡
4.1 多项体系平衡的一般条件
4.2 相律
4.3 单组分体系的相图
4.4 二组分体系的相图及应用
第五章 化学平衡
5.1 化学反应的平衡条件和化学反应的亲和势
5.2 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和等温方程
5.3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5.4 复相化学平衡
5.5 平衡常数的测定和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5.6 标准生成吉布斯自由能
5.7 温度、压力及惰性气体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5.8 同时平衡
第六章 电解质溶液
6.1 电化学的基本概念和法拉第定律
6.2 离子的电迁移和迁移数
6.3 电导
电导,电导率、摩尔电导率,电导的测定,电导率、摩尔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离子独立移动定律和离子的摩尔电导率,电导率测定的应用。
6.4 强电解质溶液理论简介
电解质的平均活度和平均活度系数,离子强度,强电解质溶液的离子互吸理论,德拜-休克尔-昂萨格电导理论,德拜-休克尔极限公式。
第七章 可逆电池的电动势及其应用
7.1 可逆电池和可逆电极
可逆电池和不可逆电池,可逆电极的类型和电极反应。
7.2 电动势的测定
对消法测电动势,标准电池
7.3 可逆电池的书写方法及电动势的取号
7.4 可逆电池的热力学
7.5 电动势产生的机理
电极与电解质溶液界面间电势差的形成,接触电势,液体接界电势,电动势的产生。
7.6 电极电动势和电池电动势
标准电极与标准电极电势,电池电动势的计算,关于标准电极电势的符号和电池电动势的计算方法,内电位和外电位。
7.7 浓差电池和液体接界电势的计算
7.8 电动势测定的应用
电解质溶液的平均活度系数的测定,难溶盐的活度积,pH值的测定。
第八章 电解与极化作用
8.1 分解电压
8.2 极化作用
浓差极化,电化学极化,超电势的测定,氢超电势。
8.3 电解时电极上的反应
8.4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防腐与金属钝化
8.5 化学电源
第九章 化学动力学
9.1 化学动力学简介
化学动力学的任务和目的,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
9.2 化学反应速率方程
9.3 具有简单级数的反应
一级、二级、三级、零级反应,反应级数的测定法
9.4 典型的复杂反应(平行、连续、对峙反应)
9.5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6 活化能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9.7 链式反应
9.8 拟定反应历程的一般方法
9.9 碰撞理论和过渡态理论简介
9.10 单分子反应理论
9.11 分子反应动态学简介
9.12 在溶液中进行的反应
9.13 光化学反应
9.14 催化反应动力学
第十章 界面现象
10.1 表面吉布斯自由能和表面张力
10.2 弯曲表面下的附加压力和蒸气压
10.3 液体界面的性质
10.4 不溶性表面膜
10.5 液固界面现象
10.6 表面活性剂及其应用
10.7 固体表面的吸附
10.8 吸附和解吸速率方程式
10.9 气固相表面催化反应
第十一章 胶体化学
11.1 胶体的基本特性
11.2溶胶的制备和净化
11.3 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11.4 溶胶的光学性质
11.5 溶胶的电学性质
11.6 溶胶的稳定性和聚沉作用
11.7 乳状液
11.8 凝胶(特征、分类、制备、性质)
七、参考文献
[1] 傅献彩等.物理化学(第五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2] 宋世模等.物理化学(第三版,上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
《分析化学》部分
一、考试目的和要求
《分析化学》是发展和应用各种理论、方法、仪器和策略以获取有关物质在相对时空内的组成和性质的信息的一门科学。本课程的考试目的和要求是,学生可以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及科学思维方法的运用能力,踏实细致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道德和初步从事科学研究的技能,提高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考试分值
《分析化学》在《普通化学(一)》中所占分值约40~50分。
三、试题题型
考试题型自下列题型中选择: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简答题、综合题(包含计算题)。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 概论
1.1 分析化学的定义、任务和作用
1.2 分析方法的分类与选择
1.3 分析化学发展简史与发展趋势
1.4 分析化学参考文献
1.5 分析化学过程及分析结果的表示
1.6 滴定分析法概述
1.7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1.8 滴定分析中的计算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
2.1 试样的采集
2.2 试样的制备
2.3 试样的分解
2.4 测定前的预处理
第三章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与数据处理
3.1 分析化学中的误差
3.2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3.3 分析化学中的数据处理
3.4 显著性检验
3.5 可疑值取舍
3.6 回归分析法
3.7 提高分析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第四章 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1 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概述
4.2 分析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
4.3 标准方法与标准物质
4.4 不确定度与溯源性
4.5 实验室认可、计量认证及审查认可
第五章 酸碱滴定法
5.1 溶液中的酸碱反应与平衡
5.2 酸碱组分的平衡浓度与分布系数
5.3 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
5.4 对数图解法
5.5 酸碱缓冲溶液
5.6 酸碱指示剂
5.7 酸碱滴定原理
5.8 终点误差
5.9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
5.10 非水溶液中的酸碱滴定
第六章 络合滴定法
6.1 分析化学中常见的络合物
6.2 络合物的平衡常数
6.3 副反应系数和条件稳定常数
6.4 络合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6.5 准确滴定与分别滴定判别式
6.6 络合滴定中酸度的控制
6.7 提高络合滴定选择性的途径
6.8 络合滴定方式及其应用
第七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7.1 氧化还原平衡
7.2 氧化还原滴定原理
7.3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预处理
7.4 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法
7.5 氧化还原滴定结果的计算
第八章 沉淀滴定法和滴定分析小结
8.1 沉淀滴定法
8.2 滴定分析总结
第九章 重量分析法
9.1重量分析法概述
9.2 沉淀的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
9.3 沉淀的类型和沉淀的形成过程
9.4 影响沉淀纯度的主要因素
9.5 沉淀条件的选择
9.6 有机沉淀剂
第十章 吸光光度法
10.1 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光吸收的基本定律
10.2 分光光度计及吸收光谱
10.3 显色反应及其影响因素
10.4 吸光光度分析及误差控制
10.5 其他吸光光度法
10.6 吸光光度法的应用
第十一章 分析化学中常用的分离与富集的方法
11.1 概述
11.2 气态分离法
11.3 沉淀与过滤分离
11.4 萃取分离法
11.5离子交换分离法
11.6 色谱分离法
11.7 电分离法
11.8 气浮分离法(浮选分离)
11.9 膜分离
第十二章 化学分析与仪器分析
12.1分析化学发展和仪器分析的地位
经典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的产生,仪器分析的特点
12.2分析化学向分析科学发展
仪器分析的发展趋势,分析化学发展中的创新成就,仪器分析方法的类型,光学分析法,电分析化学法,分离分析法,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12.3 分析仪器
分析仪器的类型,分析仪器的基本结构单元,分析仪器的性能指标,分析仪器和方法校正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主编.《分析化学》(第四版,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云南大学2019年材料物理与化学招生简章预计于9月公布,VIP会员将第一时间收到飞信通知!
关键字搜索: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工程- (点击搜索本站更多信息)
更多精彩信息,敬请访问 考试大纲 首页。